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医护人员耳熟能详的知识,认为一般人都会知道的常识,在有些人概念中却并不知情。
听说一位邻居婆婆病了,还病得不轻,医院治疗,我赶去探望。发现80多岁的她已进入嗜睡状态,诊断是“脑梗死”。看着曾经那么热情爽朗的阿婆平躺在白色的床单中,插着鼻饲管,戴着吸氧的鼻导管时,我忍不住一阵心痛。我握着她的手,喊她的名字,提起以前去她家玩的经历,她竟然微微睁开了眼睛,看着我说话。当我告诉她,希望她快点好起来,老伴也很心疼她,准备等她身体好了,再带她去旅游时,她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回握了我的手,喉部发出了“嗯”的一声。护工阿姨说,我去看阿婆,是住院这些天她反应最激烈的。我知道阿婆还想活下去,希望病情有转机,可现在每况愈下,她内心应该很无助吧!
听她家属老钱说,刚发病时,只是有点流涎、一侧肢体瘫痪,神志还清的。医院床位紧张,肯定住不进,于是就叫了出租车,用轮医院治疗。在门诊排了半天队,才给阿婆办了住院。
随着病情的进展,尽管一直在治疗,意识障碍还是加深了,整天处于嗜睡状态。住院快半个月了,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老钱看着自己老太病情越来越重却束手无策,本就苍老的面容显得更加憔悴。我问老钱,医院看看,说不定有转机呢!老钱浑浊的眼睛一下子又了神采。
通过远程会诊,医院的医生,医生看了婆婆的CT报告,明确为“脑血栓形成”,告知早期进行溶栓治疗会有效果,现在过去了十多天,脑组织局部软化灶已形成,很难再逆转结局,医院全程照护了。
如果一发病,就让送到抢救室,进行早期有效的干预,包括溶栓治疗、调整血压、防治脑水肿等措施,使血管再通,减轻神经元损伤,或许预后就不一样了。
老钱懊恼不已,他说早知道这样的结果,就不用轮椅送了,还在门诊耽误了半天,再怎么样都要叫啊!
我查阅了科教书《内科护理学》,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血栓形成发生后,尽快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是急性期的主要治疗原则。早期溶栓是指发病6小时内采用溶栓治疗使血管再通,可减轻神经元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链激酶、尿激酶等。其次是调整血压、防治脑水肿等治疗措施。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医护人员耳熟能详的知识,认为一般人都会知道的常识,在有些人概念中却并不知情。他们很难在发病初期就预知病情的严重性,故而延误治疗,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等病情危重,医生告知了详情,一切都已成定局,只能徒留伤悲。医院,都成立了胸痛中心、脑卒中绿色通道,也不是没有道理,总希望能第一时间救治危重病人,给生命一线生机。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但并不是所有的重症都能救过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觉得我们护士,在平时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在进公园进社区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结合临床,把一些震撼人心的病例说给他们听,把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不良结局说给他们听,让更多的人知道面对病魔来袭时该怎么初步应对,才能更好地自救。平时应该保持怎样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避免疾病发生。在发病早期能正确识别危重症,用合适的转运方式送医,才是良策。
来源:现代护理报作者:月芽
-THEEND-
现代护理报
中国护理第一报最权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