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我国人口致死和致残的第一原因。据统计,我国平均每12秒就有一位脑卒中患者发病,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因此,预防脑卒中刻不容缓。
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越来越高的防治费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遗传。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酗酒、少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因此,预防脑卒中,应主要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入手。
缺血性卒中幕后真凶---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幕后真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脂血症则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心脏房颤最易出现脑栓塞
房颤是常见而重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心房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刚形成后很容易脱落,脱落的“栓子”会随着血流到达身体的任何部位,其一旦卡在某处就会引起栓塞,常见的就是脑栓塞。由于栓子可以反复脱落,所以容易复发。房颤病人栓塞发生率为5%-7%。有危险因素的病人就更易发生脑栓塞,如患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很大、有过栓塞及一过性脑缺血病史、65岁以上的老人等。
糖尿病和高血压控制不好也会导致脑卒中
临床发现,脑血管病患者中有20%—30%患有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会损伤血管和干扰胆固醇代谢,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控制好糖尿病是关键,同时也可避免其他并发症。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
二
脑卒中预防
目前,脑卒中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其中一级预防针对从未患过脑卒中的病人,即通过指导全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脑卒中的病人,通过寻找病因和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预防脑卒中复发。
一级预防:
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措施。
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疾病过程无法逆转,因此,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预防疾病是应对脑卒中的最佳途径。
1、提高防治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避免酗酒;规律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肥胖;低盐、低脂、低热饮食,降低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多食蔬果和粗粮;管理情绪,保持良好心态;规律作息,切忌熬夜等。
2、血压、血脂、血糖管理:三高疾病为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尤其是高血压。因此,高危人群必须管理好三项指标,保持在正常水平,同时注意定期监测和复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尤其要进行血压的常规筛查,通过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对高血压病人进行个体化降压治疗,当血压</90mmHg时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二级预防:
关键在于识别首次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不同病因应首选不同的二级预防策略。
1、高血压:因高血压导致穿支动脉损害,从而导致腔隙性脑梗死以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人来说,控制血压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2、动脉粥样硬化:对于有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口服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则为最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
3、颈动脉狭窄:对伴有颈动脉严重狭窄的脑卒中病人而言,受累动脉手术或介入治疗应为首选。
4、心源性栓塞:在无抗凝药禁忌情况下,应首选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三
发生脑卒中怎么办
大家怎么知道是得这个病呢?国际上的原则叫FAST,简单来说就是出现面瘫、手无力,说话不清楚,这些都比较好记,一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得血栓了,或者有可能得脑血管病了,医院来接受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
脑卒中虽然发病危急,但发病前期有征兆。
如果符合上述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快速前往附近有医院救治。目前金山区医院,分别为医院和上海市六院金山分院。
金山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健康
和谐
仁爱
惠民
撰稿:邵翔羽
编辑:刘锐
审核:顾丽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