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四月,冰封了多天的青海湖迎来了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开湖。
相比于“文开”,“武开”更加的壮观与神秘。
在某一天狂风的推动下,冰面互相碰撞、挤压,似万马奔腾涌向湖岸,在岸边堆积成各种形态的冰坝,晶莹剔透,巨响连天,景象壮观震撼,当地人称“西龙王阅兵”。
一夜之间,青海湖开了。
而随着第一只黑颈鹤的归来,一湖荡漾的雪山圣水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以“中国第一大内陆湖”和“高原第一湖”的奇丽姿态,迎来了她一年中最为梦幻的时节。
与青海湖一同醒来的还有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誉为“世界最后一片净土”和“地球上最接近太阳的地方”,注定是一个产生“生命奇迹”的地方。
然而,没有人会想到,“高原驻民”的延续,竟然会与一株小小的植物有关。
年前,以狩猎为生的青藏高原的先民,发现了一种高约一米“披针形、锋芒状”的神奇作物,它只在海拔-米的高寒区生长,幼苗能经受-10℃左右的低温。
这种高原特有的作物叫青稞。
先民们还发现,青稞的果实不仅味道好,可以充饥,更神奇的是,食后还能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消毒、养胃降压等治疗多种疾病。后来,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是直接把青稞作为了一种重要的药物。
青稞的出现,让“高原驻民”改变了单一的“游牧生活”和“肉食生活”,牧民开始定居,开荒犁田,种植青稞,主食也改为了“一荤一面”,城镇开始出现,“游牧+农耕”的生活方式渐渐流行于高原地带。
“高原文明”因“农耕、定居”而得以传承,青稞功不可没。
青稞诞生以后,一种代表着健康、欢乐,并与“天神”和“山神”互动的“人间魔水”出现了,这就是青稞酒。
有雪山圣湖、牛马羊群、歌声舞蹈的民族,岂能没有酒呢?
从青海湖向东公里。祁连山下、湟水北岸,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酒镇”,诞生了“世界第一大青稞白酒产区”和“中国第七大烈酒产区”,有着中国最古老、最负盛名的青稞酒品牌。
这个罕见的“高原酒镇”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印象一杯青稞酒
站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某个高点,向北望去,祁连山脉的皑皑雪峰清晰可见,蔚为壮观。
互助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端,为什么会是“全国最大的青稞酒产区”呢?
这与一家“高原酒企”有关——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该企业是中国17家白酒上市公司之一,拥有25万亩的青稞种植基地,高峰时,仅青稞系列酒的营收达20多个亿,这在经济欠发达的青藏地区和大西北地区,无疑是个亮点。
当我们首次走进“大美青海”,来到这家上市公司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大楼上的大字——“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天佑德大学”、“中国青稞酒研究院”,分外显眼。
第一天的晚宴,正好赶上来自广州、深圳、上海、杭州等全国各地的证券商和投资人的聚会,是董事长李银会亲自座陪主持的。
第一杯青稞酒颇有讲究,“敬天,敬地,敬友谊”——先用无名指点上一滴酒,举过头顶敬天,再点上第二滴酒敬地,最后点第三滴酒敬友谊。主人与大家一起把第一杯青稞酒一饮而尽。这是“高原住民”接待客人的最高酒礼,充满了仪式感。
接下来,宾客开怀畅饮、互敬,中间有土族姑娘唱歌助兴,隆重而热烈、轻松而快乐。
说实话,第一次走进青海,青稞酒的这种“酒文化”,还是令我们“东部省份来的”颇感有些意外和兴奋。
敬天、敬地、敬人——这难道不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精髓吗?而且,是中国人千年流传下来的最深厚、最博大、最崇尚的主题,今天的“高原住民”却把它保留传承了下来。
与此相反的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所谓“快节奏”的东部省份,在酒桌上却失去了“敬天、敬地”这个环节,杯杯酒都是“敬人”了。祝酒词大多千遍一律——诸如“万事如意”、“恭喜发财”、“家庭幸福”、“工作顺利”等等。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酒文化,在遥远的“雪域高原”却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现,并被发扬光大,这是为什么呢?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青藏文化”是雪山冰川、圣湖阳光、水源草场,是“十万雪山,十万江河”带给人的生态震撼;是经幡、经筒、唐卡、喇嘛、寺庙、信徒、藏歌,以及糌粑、酥油茶、冬虫夏草、青稞美酒、牦牛羊群等“独特符号”带给人的神奇冲击。
然而,这仅仅是惊鸿一瞥,很多人可能并不真正了解“青藏高原”背后的历史,尤其不了解“青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厚渊源。
从多年前的唐朝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原住民便与“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原汉民,结下了深厚的血缘亲情关系。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成亲,成为这一“特殊关系”的两大标志性事件。
一些美妙的诗歌,见证并记载了这些伟大的历史时刻。
唐朝宰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张说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青海和亲日,演星出降时,
戎王子婿礼,汉国舅家慈;
春野开离宴,云天起别词,
空弹马上曲,讵减凤楼思。
而“青藏住民”与“中原住民”在工匠技艺的相互学习,文成公主答尺尊公主的诗中曾这样写:
世间诸工匠,妆饰与烹饪;
耕稼纺织等,技艺亦相敌。
两地在语言上的相互学习和使用,更是留下精彩的诗句。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写道: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张籍在《陇西行》云:“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胡语即指藏语)。
岑参在《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郎》这样写道:“花门将军善胡歌,吐河蕃王能汉语。”
实际上,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频繁往来,自唐朝以来,两地已经形成“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尤其是,诞生了著名的“唐蕃古道”,东起唐都长安,西至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市),全长三千余公里,跨越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个省(区)。双方形成了“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融洽关系。
这时的青藏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正是这多年的漫长时光,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造就了“青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色,相映成辉”。
也正是“藏汉文化”的融合,造就了“高原酒文化”的一个奇特现象——两种类型青稞酒的并存。
一种类型是青藏北部传承并开创的“多族融合青稞清香型白酒”;一种类型是青藏南部保留下来的“原住藏民青稞饮料酒”。
两种类型酒的原粮都是青稞,但工艺、颜色、口感、味道、风格却大相径庭。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南北青稞”酒不同
青海省互助县流传着一个“青稞酒西宁建厂失败”的故事。
年5月,有关领导决定将互助县青稞酒厂迁往交通、科技、人才、资源都较好的省城西宁,想借此打开销路,加快青稞酒的发展。
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迁往西宁的10余年中,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同样的人马,无论怎么努力,就是生产不出与互助县原酒厂一样味道的正宗的青稞酒,酒体指标、口感差别非常明显,品质判若天壤。
10余年的折腾只好作罢,年互助酒厂又迁回原址,并于近年来在互助县东部扩建了新厂。
这段外界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是我们在“互助县县志”上看到的。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45年前的年茅台酒厂“异地实验建厂失败”的案例。从茅台镇到遵义市直线距离不到百公里,折腾5年多,始终生产不出与茅台酒厂一样品质和口味的酒。这在业内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真实案例。
一个在大西北,一个在大西南,一个在65年前,一个在45年前,两个酒厂居然鬼使神差地先后上演了同样的传奇故事,外界听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看来,在酿酒这个古老的行业,也许真的存在“离开xx地酿不出正宗xx酒”的宿命论和神奇密码。
从地理上看,互助县不仅距祁连雪山更近,几乎在山脚下,而且,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独特封闭的高原小盆地,整个县域的海拔高点是米,海拔低点是米,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3.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生态平衡。
有人曾这样形容互助县“高原小盆地”的奇特气候:冬天雪多,但没有大雪纷飞;夏天雨多,但没有大雨倾注,有的是柔雪飘飘,有的是细雨绵绵。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盆地内洁净、温和、封闭、湿润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酿酒微生物圈,为天佑德青稞酒现有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
目前来看,位于青藏北部的“互助县青稞酒”,能够做到“中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这样一种规模,到底是“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的,还是有其他“更深层原因”使然呢?
我们知道,青藏高原是“青海高原”和“西藏高原”的合称,地域极为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这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当然会导致青稞的种植、生长、品质特性的不同,进而导致两地青稞酒的口感、味道不同。
但是,酿酒行业有句老话——“原粮决定酒种,工艺决定风格”。
既然南北青稞酒的“酒体风格”完全不同,那一定是不同工艺造成的,而“工艺”一定与“人”有关。
两地的“人文”有什么不同吗?
资料显示,目前,青海人口的汉族占比为52.29%,少数民族占比为47.71%,其中,藏族占比为25.25%,回族占比14.78%,土族占比3.55%,蒙古族占比1.8%,也就是说,汉族占了一半以上。而西藏人口的汉族占比仅为12%,藏族占比竟然高达85.9%。
这是否可以说明,北部青海高原的“中原汉化”更广泛、更主流,受到的影响更大。
甚至,也可以这样说,北部青海的青稞酒更多的是“中原汉文化”主导下的“多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南部西藏的传统青稞酒则完全是“藏文化”的结晶。
事实上,正是“地理”与“文化”——这两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了青藏高原上“两种青稞酒类型”的奇妙诞生。
那么,两种青稞酒,到底有什么明显差别呢?
深入了解可以发现,青藏北部“青海区域”的青稞酒,是“多族融合文化酒”的典型代表,主要以互助县“天佑德”品牌为代表。
该酒的工艺,是在传承当地“多族技艺”的基础上,大力借鉴并融合了汉族清香酒的“清蒸清烧”工法,尤其在很长一段历史,得到了山西汾酒清香工艺的真传和影响,后又根据高原青稞原粮的特点,创新采用了“清蒸清烧四次清”(注:汾酒是“两次清”,原粮是高粱)。其最大特点是采用“岩窖”,窖壁花岗岩采自昆仑山,窖底松木板采自祁连山,都是青海独有的稀缺珍贵材料。
互助县生产出来的青稞酒,是一种独特的“岩木窖青稞白酒”(酒精度在35%VOL以上),色泽透明,口感细腻、清爽柔和,品质上层,酒体清香、干净、卫生。
对于第二种青藏南部“西藏区域”保留下来的青稞酒,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是“西藏原住民”家庭自酿的传统的低度青稞酒,属于青稞饮料酒(酒精度3-5%VOL左右),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化。它不是“藏汉融合工艺”,更不是蒸馏白酒,而是一种地道的简单的发酵饮料酒,色泽橙黄,不透明,喝起来口感酸酸的,藏人很喜欢,也只在藏人间流行,是西藏著名的特产。
另外一个现象是:北部青海互助县的青稞白酒,除了主导青海当地市场外,已经在整个大西北流行,并开始受到个别内地经销商的